有效閱讀
成功者思維 行動力法則

有效閱讀-9個小技巧讓你讀過的書不白讀

我們都知道閱讀的好處,但在這資訊爆炸的時代,每天有著做不完與想做的事,而我們花在閱讀時間變得越來越少,常常有人問說 :

  • 改變人生從閱讀開始,但為什麼我沒感覺到改變?
  • 書那麼多,又總是很忙,沒時間看書怎麼辦?
  • 書讀了一本又一本,最後發現,甚麼都沒留下?

花了那麼久時間讀一本書,卻沒有完整的吸收進去,覺得因為這樣反而浪費了更多時間的你,是不是對閱讀越來越沒信心呢?而我們就這樣與更好的自己擦肩而過了。

但沒有關係,接下來我會先介紹大腦與學習的關係再來跟你分享 9 個”有效閱讀”的小技巧,讓你重拾對閱讀的信心,不僅花更少時間有效閱讀一本書,也讓你讀過的書不白讀~

大腦的兩種模式

大腦的兩種模式

二十一世紀初,神經科學家取得重大進展,將大腦的思維模式分成兩種—–

  • 全神灌注在某一件事上的專注模式

當你處在專注模式時,大腦前額葉會控制著你,牽動腦中各個不同部位並串連,就好比解數學題目、思考文案、考試時,都是在運用專注模式。

大腦前額葉
#大腦前額葉

當我們處於專注模式時,常常會被既定印象或最先出現的念頭阻礙我們找到更好的答案或想法,而這絆腳石被稱為定勢效應

像是考試時一道題目解了一段時間解不出來或是企劃書寫了半天都覺得不夠好,都是因為定勢效應的影響導致一開始的思考方向就錯誤了。

好比上圖的專注模式,專注模式下我們的”想法”會在紅線那區塊不停串連思考,但真正的解答可能在黑線部分的區塊。

  • 任由思緒神遊不刻意思考的發散模式

發散的意思就是把你從原本要解決的事情上移開,好比睡覺、散步、聽音樂,這模式會激活較廣的、多個不同區域的大腦神經元,讓你的思緒天馬行空。

它會使你的想法神經區塊四散,不同的區塊會持續互動激發出新想法,當這新想法是你要的答案時,你就會豁然開朗。

2004年的雷克雅維克快棋賽中,十三歲的麥格努斯.卡爾森正與傳奇西洋天才蓋瑞.卡斯帕洛夫對弈。

在比賽最後關鍵的幾分鐘,輪到蓋瑞時,卡爾森站了起來,就是這個舉動讓卡爾森從專注模式轉換成為發散模式,最後這場比賽兩人平手,卡爾森一戰成名。

十三歲的麥格努斯.卡爾森正與傳奇西洋天才蓋瑞.卡斯帕洛夫對弈

#十三歲的麥格努斯.卡爾森(左)正與傳奇西洋天才蓋瑞.卡斯帕洛夫(右)對弈

許多歷史上有名的創作者,例如珍.奧斯丁、狄更斯都會利用”散步”來尋找靈感。

所以當你讀到讀不下去時,何不先放下書本,做些讓自己能放鬆的事~

9個有效閱讀小技巧

.先瞭解本書給你的大方向

方向

剛拿到書先別急著翻開它,先包括封面、封底、摺口、推薦、序言、導讀等,這些都先看過了再來翻閱,

因為這些文字通常都是作者、編輯寫來協助讀者理解此書,通常讀完就可知道此書之定位、重點、功能及對讀者之意義。

再來翻閱書本目錄,了解這本書的架構後,閱讀時效果就會明顯不同,就好比一棟房子先建好它的框架後再逐一填補一樣。

¶.專注一段時間

時間

研究顯示人能維持專注的時間約在 10 到 18 分鐘,過了 18 分鐘後,人的身體因為能量耗盡,

需要提供更多營養給大腦來維持專注力,因此時間一久容易感到疲累,這也是為什麼TED演講通常約 18 分鐘或少於 18 分鐘的原因。

如果你對於維持專注力有困難,那你可以先看看這篇:如何提升專注力?學會這10招,讓你跟分心說掰掰

可以給自己設置一個計時器,專注在那個時段裡,並且要忽視那些會使你分心的任何事物雖然感到些許壓力,但如果能在少許壓力下學習,以後面對較大壓力也可以應付自如。

因此,不需要每次閱讀都要至少一個小時只為了給自己一個交代,所謂重質不重量,讀的精且有讀進去才是我們想要達到的。

一天 18 分鐘,一個月也有 9 小時,看完一本書基本上是沒有問題的。

.看不懂的地方先跳過

我們都是為了學習新知識所以閱讀,遇到不懂的地方非常正常,千萬別執著在看不懂的地方。

標記起來繼續往後讀,有時作者會在後面補充更多相關的知識,或者是當你讀到後面對本書的架構有更深入的了解,

便會發先之前搞不懂的地方漸漸的開竅了,就好比拼拼圖一樣,我們不可能執著在一片上,而是循著我們有的線索跟節奏慢慢找到它屬於的位置~

.建立組塊

大腦建立組塊

組塊就是一組由意義結合起來的資訊。
這樣說你可能很難懂,我舉個例子,e、l、p、p、a這幾個字母,我們都知道,但當我把它拼成apple,

你可以很快的聯想到它是一顆紅色的蘋果,顏色、形狀都顯現在你的腦海中,但是當我把每個單字拆開,你就沒有這樣的概念了,而這就是一個組塊。

那我們要如何建立組塊呢 ?

  1. 專心研讀你想要建構組塊的資料
  2. 理解資料的中心觀點
  3. 建立脈絡

再舉個例子 ~
我們把一個大範圍知識想成是一塊拼圖,而我們所得知的資訊點就是每一片拼圖碎片,一開始一定都是拚最外圍的部分,

因為簡單、線索好找(這裡比喻成好了解的資訊),而這些資訊會隨著相近的線索拼成一部分一部分的拼圖,

進而把這一部份一部份的拼圖拼完整,一個完全的新知識就這樣被我們架構起來了~

.擅用回想

常常我們會認為要把一本書完全吸收進去就是要靠反覆閱讀,但心理學家研究指出,透過回想,會比重複閱讀甚至概念圖記憶來的更有效

好比練習題目,如果我們沒有靠自己真正做過就直接看答案,往往會出現能力錯覺,誤以為我們已經會了就跳下一題,但考試考到相同題目時卻想不起來。

試著在我們設定的專注時間後花個幾分鐘,回想剛剛我們所閱讀的內容,這樣一段一段的回想內容,效果一定比反覆閱讀同本書來的更有效率,花的時間也更少 !

.譬喻學習法

當你遇到比較困難不易理解的新知時,可以利用自己周遭已知的事物去做譬喻,除了讓自己更好吸收外,對於那個新知的抽象連結也會建立的更穩固。

好比我上述提到的組塊,對於你來說是一個新知識,但藉由我把它比擬成拼圖後是不是更好理解了呢 ~

其他像是把中國比喻成雞的形狀、電流比喻成水流、剛睡醒腳麻掉的感覺像電視壞掉的閃爍畫面,這些都可以很快速地讓你建立起對於未知的連結。

多運用這樣的小技巧,不只幫助自己更快理解,還可加深對於新知的記憶 !

.好的睡眠

好的睡眠

你可能不知道,大腦光是醒著就會產生有毒物質,睡覺時會使腦細胞間空隙變大,腦髓液流過時便能沖刷掉有毒物質,而每晚的這種清理工作都是為了大腦的健康。

同時,也會產生新的突觸來鞏固白天的記憶,有經驗的學者都能證明,獲得充分休息的腦讀書一個小時,勝過用遲鈍的腦子讀4個小時

而人的睡眠周期1.5小時為一個週期,約半小時後會進入深層睡眠,所以建議在白天時想要小休一下,15~30分鐘會是最佳的時段,如果在熟睡期醒來,你反而會覺得更恍神更累喔 !

你有失眠上的問題嗎?那你該看看這篇~
你真的知道為什麼失眠嗎?睡不好、肩頸痠痛原因大公開

.間隔式複習

如果你想讓你剛學習到的新知轉變成為長期記憶,
必須要符合兩個條件1.令人難忘,2.重複出現
若沒符合上述兩個要件,剛形成的神經連結新知會很快地被代謝掉。

當然,這是一個演化過程產生的機制,如果生活中很多大小事都記住,腦子反而會被堆積如山的無用記憶所困擾。

因此,當你想讓比較困難的內容變成長期記憶就可以使用間隔式複習,可以把你的內容組塊做成筆記來複習,間隔時間可以慢慢地拉長並搭配回想,由一天到三天至一星期到一個月,一次次的強化自己記憶神經的連結。

.轉述

轉述

如果你想確認自己有是否真的學進去,看你可否順暢的轉述給一個完全沒有概念的人聽,並且讓他完全理解你想表達的。

過程中你為了讓別人了解,你會嘗試運用類比或者是簡化概念但不失焦的方式,而這個過程也讓自己再次強化了自己的組塊,

就好比你把拚完的拼圖再鋪上一層強力膠,然後再放入相框固定起來。有時你也會發現自己某些地方你還不能完整的轉述,代表其實你還沒真正吸收進去並內化成自己的東西。

結語

本人也有這樣的困擾,看過的書老是忘記,每過一陣子,有看的書好想跟沒看一樣,讓我對閱讀越來越沒有興趣,

有天我覺得一定是我的看書方式有問題,所以從根源的地方下手,找了許多方法,然後整理了我覺得特別有用的幾個給大家~

最後,獲得了這麼多小技巧,不能只是光吸收也要實際行動呀 !一味地吸收卻不行動,永遠都不會有改變的!

現在,閉上眼,試著回想剛剛你所學到的內容,加強你的的記憶連結吧!

好書推薦

以下都是我很推薦與閱讀效率有關的書籍~
很多部分的是吸收了書裡的方法或觀念才能總結給大家這樣的內容的,

當然,如果你想自己閱讀原本的內容就點進去看看吧~

作者 Barbara Oakley 在學生時期的數學一直都不好,以前是語言專家的她現在居然是工程學教授,很不可思議也很跳痛吧!

這本書就是她長年累積且親身經歷的學習方式,是一本教你如何更有效率”學習”的一本書,透過對大腦的解讀來告訴你方法外,每個章節最後還收入了各個專家的學習心得。

建立組塊的方式就是她所提供的方式,如果你對於學習自己不擅長的類別有障礙,這本書絕對能給你帶來很大的效益!

如何閱讀一本書
《如何閱讀一本書》
購買《如何閱讀一本書》

所謂萬事起頭難,看書當然也不例外,而本書是告訴你要如何從頭地讀一本書(廢話),藉由轉述來檢視自我是否吸收進去的方式就是從本書中延伸出來。

這本書後半部分作者很貼心的幫大家主題式的分類各種書籍要如何閱讀,如果你真的不知道要讀甚麼書那就從這本要如何閱讀一本書開始下手吧~

快速抓重點,過目不忘的閱讀術
《快速抓重點,過目不忘的閱讀術》

購買《快速抓重點,過目不忘的閱讀術》

作者是一位可以年讀700本書的大師,倡導瀏覽式閱讀的他,追求的是與書的邂逅,記住那特別讓你感動的內容就達成主要目的了。

當然我們只要有他的十分之一其實就很不錯了,而這個過程當然也需要練習,隨著腦袋資料庫越來越大,瀏覽的速度當然也會越來越快。

延伸閱讀:
如何提升專注力?學會這10招,讓你跟分心說掰掰
你真的知道為什麼失眠嗎?睡不好、肩頸痠痛原因大公開
電子書是什麼?讓你走到哪帶到哪的行動書櫃!

 

 



嘿~希望今天的內容真的有幫助到你!如果有任何問題,在底下留言告訴我!

如果你的朋友也遇到跟你一樣的問題,不用害怕!大膽分享給他幫幫他吧!

也幫我花個30秒登入LikeCoin 帳戶,並點擊下方的拍手按鈕,你的支持會是我繼續寫出好文章的動力!

在〈有效閱讀-9個小技巧讓你讀過的書不白讀〉中有 34 則留言

  1. 原來看書有這些訣竅,然怪我都看個幾頁就放下了,我要試著按照版主的步驟提升我看書的品質.

    1. 如果真的無法一次看太久也沒關係~少量多餐會是你的好選擇!看書本來就不需要有壓力~

  2. 剛好最近在看一些較生硬的書
    有時候會看到有點累
    感覺也吸收不太到書中的精華
    無法精準的了解文意

    看完這篇文章才知道
    原來我們的大能是這樣運作
    就如同當局者迷一般

    下次如果有解決不了的事情
    我會試著將自己抽離於事件本身
    試試看對於大腦是否真的有放鬆效果

    這篇文章讓我學習到很多知識
    希望未來還能看到更多這樣優質的文章
    也非常謝謝你的分享????

    1. 如果要用發散模式的那個方法,前提一定要先專注認真過喔!把各種方法交叉使用,一定能讓你的學習速度越來越快的!

  3. 我隨然偶爾會閱讀,但常常看過就忘記了剛剛念的內容,就感覺書裡的內容我完全沒有內化,也許就是我不夠專注,導致在看書的時候想到別的東西,然後之後就忘了書的內容了。

    1. 那你肯定要試試回想搭方法!加深自己記憶連結~不求一次記太多,少量多餐效果可能會更好

  4. 我超認同最後一點!
    學生時期我都喜歡在考試前教別人,
    因為在教別人的同時就會有種自己好像更清晰了的感覺

    1. 我也有這樣的經驗,而且非常的有效!教別人的同時其實自己就在回想了只是自己不自覺~但能交會別人自己才是真的有吸收進去~

  5. 原來閱讀有這麼多技巧
    講解的好詳細
    感謝版主分享,未來在閱讀時希望能好好運用這些技巧有效率的把知識記在腦海裡

  6. 原來看不懂的地方要先跳過,我真的會留在那頁,然後一直努力去思考,下次來試試這樣閱讀會不會更有效率!謝謝版主細心講解~

    1. 真的不要糾結在一個點太久,有專注模式過後還是看不懂就先跳過先看別的地方,發散模式搞不好就幫你解決那個問題了~

  7. 如何有效讀書這件事困擾我好久,而且原來只要專注18分鐘????????
    我都逼自己專注一小時,沒有一成功過哈哈哈哈
    請問未來會有讀書筆記相關的文章嗎????????

  8. Comment我覺得回想真的很重要,就像要經過回想,那些資訊才會真正存入到檔案中一樣,不然都像是暫存而已!

  9. 這篇真的滿受用的
    尤其看不懂得地方就跳過
    我以前常常看不懂就應看 結果浪費不少時間..
    感謝版主分享

  10. 對我想說最重要的步驟是「先了解大方向」跟「不懂先跳過」,特別是後者。有些人以為多看幾遍就會懂,但其實沒有輸入新知識的話,看多少遍也是一樣。先跳過再回頭先,很多時間都會因為學到了後面的知識而突然間搞懂了之前不明白的地方。
    真的謝謝你的分享,對我很有幫助!

    1. 有事後面的新知識會補充我們本身不足的部分,反而幫助我們理解,看書其實不一定要按照順序的~!
      別被制式化給框架住了

  11. 每次我看完書
    雖然說有吸收到腦袋
    但是如果要我重複裡面的內容
    真的蠻難的 謝謝分享

  12. 原來看書也是有技巧的,感謝分享,我回去用看看這些方法,希望能夠多看一點書。

  13. 请问版主如果在同一时间不断转换几本书来交换看, 会有助于阅读和吸收吗? 有时候长时间看同一本书会产生疲倦感, 但同时几本书交换着看好像会断了那个聚焦感..

    1. 個人覺得如果你想要多本進行的話2本就好,然後設定個人的專注讀書時間,就像我文章說的,然後書本種類可以一種輕鬆小品,例如小說,一種知識型。每次讀完知識型都進行回想,再去讀小說,專注模式與發散模式的轉換,可以更有效的學習,也不太會有倦怠感~
      同時讀太多本知識型不太建議,這樣長時間專注模式反而使學習效率更差,而且沒完全吸收倦怠感反而越來越重!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